|
广西柳工积极推进国际化 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
|
分类:行业资讯 点击数:818 更新时间:2010/8/23 |
|
位于印度中央邦印多尔市皮坦普尔工业区的柳工印度生产基地是中国广西柳工集团实现国际化的最前沿和试验田,柳工的国际化在这里逐渐变为现实。
如果说国家开发银行2008年底为柳工提供2000万美元“走出去”项目贷款为其国际化提供了必要的“工业血液”,从项目开工建设到投产间隔仅一年时间则显示了柳工国际化的坚定与急切。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印度公司总经理梁伟森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以本地化推进柳工的国际化,实现企业走出去的目标。
他表示,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就需要实现本地化,仅仅把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只是很浅层次的国际化,还要求企业的制造、采购和供应等实现本地化运作。柳工位于印多尔的工厂今后将基本上交给当地人运作和管理,中方人员将越来越少。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骨干力量,柳工投资近2亿元在印多尔兴建的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自2009年7月投产以来,员工人数已经从当初的四五十人增加到130余人,而中方人员则从最多时的二三十人减少到现在的15人。
梁伟森说,公司计划在今后招收新员工时也将主要考虑印多尔当地人,同时中方员工也将主要进行短期技术支持等工作,在印度的时间和频率都将下降。
柳工印度公司副总经理许丽萍说,理想的本地化状态是没有中方人员在工厂的情况下,印度公司业务也能正常运行。她说:“今年春节期间,在所有的中国员工都回国过春节的情况下,印度公司的生产和业务都实现了增产运作,本地化的初步效果得到了初步体现。”
梁伟森说,工厂转入正常运营以来,主要的任务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做法,进而形成企业的内部文化。
许丽萍直言,虽然在从项目开工到投产期间遭遇很多困难,但最困难的还是在于投产以后如何运营,其中包括企业文化、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和工作模式上的整合。
由于中印两国文化差异巨大,双方的技术人员英语水平有限,因此一个问题的交流时常需要双方的工程师加入,分别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和把英文翻译成印第语。
除了有限的英语,图纸和手势都是中印技术人员交流时使用的沟通方法,不过一年以后,培养出来的本土工程师已经能独当一面。许丽萍告诉记者,现在生产计划和质量控制已经由印度员工独立承担,两名印度工程师也对六七十名工人进行了直接管理。
许丽萍说,柳工今年将选取印度本地管理人员和优秀工人到柳工总部接受企业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印度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从事某一环节的员工会一直持续做同样工作,不会接触管理或其他环节,因此即使工作5年的采购员也往往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对于这一点,柳工印度公司的做法是让员工在不同的部门进行锻炼,以培养综合性人才。
|
|
|
|
上一条新闻:工程机械增应用领域 成抵御自然灾害的利器
|
|
下一条新闻:安徽柳工力争实现2010年全年10亿元的目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