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境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摆脱困局,化“危”为“机”,企业文化在其中应起到独到作用。
当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经历了近30年顺风顺水大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突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一个关乎整体经济前景和未来发展模式的大问题。有经济观察家分析认为:“中国制造”的长远危机,不是出现了企业倒闭潮和经济速度的放缓,而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的浑然不觉。这种脆弱性除了源于非理性的发展冲动、非科学的初始设计而形成的产业格局,也与深受专制文化浸染的中国企业无法扬弃的思维模式和管理运营的缺陷紧密关联。
在企业发展风调雨顺的时候,不少人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锦上添花的事,而当遭遇外部危机时,又有人认为重提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对提升经济效益是无法立竿见影的,也是虚无缥缈的。其实,这是陷入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误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也并不是企业管理的时髦标签,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内化的无形之手,虽然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能渗入到员工的骨子中、血液里,以柔克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执行力,确保企业产品与品牌、决策与执行、组织与管理良好运作,进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动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企业文化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已上升至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是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基础。它有社会文化的深刻印记,反过来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认识也有很多误区。一是有的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宣传活动的。因此,有的企业只注重把精力用在办宣传栏、贴宣传标语、写宣传口号上,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二是有的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修订企业规章制度。因此,有的注重订立许多条条框框,忽视抓执行力问题;三是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搞文体活动,有的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各种文体设施,开展各种文体比赛,活动搞了就完事。这样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显然不能成活,也缺乏存在的意义。
中国制造企业附加值不高,痼疾根深,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线。幸存和幸能置身事外的制造业,还没有到笑的时候。既然投身大海,始终都要面对惊涛骇浪,在无法依赖任何保护伞的那一天到来之前,自我革新,转换思维和管理模式,以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和观念去洗涤和驱除传统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不是在口号式的作秀和习惯思维的温床上安之若素,这是值得每一个制造企业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中国企业的管理,以重情感甚于重理智、以重关系甚于重能力而被称为东方式管理,其本质上是没有摆脱官本位或权力本位文化的桎梏,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也是致命的。企业不是官场,市场主体靠的是竞争力说话,是企业就应当按照市场规则出牌。提升制造业的含金量,需要一场深刻的多领域的反思与革新,需要制造企业在危机后的警醒,并能真正导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方法思路。面对沉淀在意识深处的痼疾,解决之道首先是企业对自我定位和价值系统的重构,让企业回归企业的本质,让人的潜能被激活,让知识和人才得到尊重,让特权被驱除,真正形成鼓励和推进创新,既充满活力又充分和谐的企业环境。
|